来晨报,晒幸福40年,致我们的爱情晨

发布时间:2022-8-24 17:47:00   点击数: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40年的时代画卷,它的每一笔都由我们来着色。

有人说,想了解中国速度,那就去看六集纪录片《辉煌中国》,那里全方位向你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人说,想细看中国变化,那就要走进一个个普通家庭,生活虽是平淡,但变化已在其中,小到桌上一道菜、家中一个摆件、手里一份快递,都能告诉你,这40年来中国在发生着什么。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年步入婚姻的殿堂。那一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那一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岁月匆匆,时间的车轮行至年,这一年,这些幸福的人儿迎来了40年红宝石婚。

40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40年相濡以沫共同进退,他们的爱情、婚姻与生活,正浸润着4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成果,或是从砖房到一排排高楼,或是从看露天电影到走进大大小小的影院,或是从二八大杠到路上呼啸而过的小汽车……点点滴滴,皆是社会巨变的缩影。故而,南京晨报全媒体团队走访身边的家庭,采访结婚已40年的夫妻,推出《40年,致我们的爱情》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听听这些夫妻讲述他们爱情的模样,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有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未来,走进新时代的我们,亦须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以茅以升先生的话与君共勉:人生一征途耳,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04:16

“他有时候一个礼拜不在家,那我们每天都要通电话,不是有多少话要说,只要他接通了,我听到他的声音,这颗心就踏实了。”陈玉英有些局促,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摆弄着紫红色的缎面长裙,时不时回望,跟汤斌相视一笑。

就像歌中唱到的那样,“慢慢地陪你,慢慢地老去,因为慢慢是个最好的原因”。真爱从来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涓涓细流。现今已逾花甲的汤斌,跟他的妻子,用40载的守望相助,诠释了真正的爱情。

妻子在接受采访,丈夫的一眼望出满满的柔情。

初识是媒妁之言

那个年代最看重靠谱

“那时候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没见面,我家人就对他赞不绝口,说他这人靠谱。”年夏天,陈玉英在哥哥家门口的桥上第一次见到了当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汤斌,“他在芜湖做军医,如果在一起肯定要分隔两地,我舅舅说,人太滑头抓不住。”

谈起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陈玉英笑得有些狡黠,轻轻用手肘顶顶身旁的人,“我说了啊?我真说了你可别生气啊!”汤斌往沙发上一靠,原本抱在胸前的双手也舒展开来,“她当时觉得自己年纪小,不愿意相亲,就跟现在很多小姑娘一样,抗拒这种婚恋模式,但我第一次见她,其实感觉蛮好的。”

两人没有一见钟情,却在往后磕磕绊绊的4年时光中慢慢磨合,终于发现了对方的好。“我们都是爱学习的人,尤其是他特别爱看书,每天都看到深夜。有一次礼拜天,朋友喊他去钓鱼,怎么劝都不肯去。”两鬓斑白时,再看对方依然可以浮现欣赏的目光,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爱情。

陈玉英参加活动获得的荣誉证书。

据了解,陈玉英原本是启东一中学的语文老师,教书育人曾是她毕生的梦想,后来放弃也是无奈之举。“喉咙不行了,最严重的时候话都说不出来,别人替我上课,我负责改作业,但我觉得这样误人子弟,又不愿转岗做行政,所以就离开了。”于是,转岗做起财务,辗转几地,终于来到汤斌身边,在芜湖一个区财政局任职,这一干,就到退休。

彩礼、嫁妆都很简单

余生就想跟他好好过

汤斌一年到头都在部队,二人相识4年只见过不到10面,年10月,他们领证了,没有丰厚的嫁妆彩礼,简简单单的仪式却记了很多年。“本来不想大操大办,特地从上海买了喜糖回去发,想着酒席就不办了,放在现在,有点裸婚的意思。”让二人没有想到的是,同事们又是送收音机,又是送生活用品,于是男女方又各摆了4桌酒席。

汤斌和陈玉英的结婚证。

回忆婚礼,汤斌有些不好意思,说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给一分钱彩礼,婚房也只是用自己微薄的积蓄盖的两间小瓦房,什么布置也没有,倒是陈玉英家陪了不少嫁妆,光被子就有5床。陈玉英忍不住反驳,“谁说没有彩礼,你特地从北京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当时要30块呢,还有你说我没有自行车,寄了块给我,那时候工资才多少钱?”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问及40年婚姻的秘诀,陈玉英说,没有别的,就一句话,“从结婚那天起,就树立一个信心,我要跟这个人好好过”。谈及时下年轻人一言不合就离婚的现象,陈玉英表现出了隐隐的担忧,“他们对婚姻缺乏敬重跟责任意识,总觉得下一个会更好,失去后就会明白,你身边的才是最好的。”

那时候害怕放假

团聚的路途太受罪

彼时,我们没有短信没有网聊、不漂洋过海也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了,就翻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这是二老在20世纪80年代初5年异地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我带着孩子从南通去芜湖看他,只能坐船,一天一班,一票难求,他的战友替我们抢票,让我们先去饭店吃饭,结果菜端上来一口没吃,就看到那战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抱着孩子、扛着行李,喊我一起往码头冲,我们到码头时船板已经收起来了,一步跨上去,然后整个人瘫坐在甲板上,孩子又累又冷。”陈玉英回味起那时的狼狈与无助,连连摇头称“太受罪”。

年,改革的东风迎面吹来,这是中国和时代的一个重要拐点,高考、交通、留学、创业在40年间经历始料未及的变化,每一次潮水涌至,都是命运轨迹的一次改写。“说交通,我们家绝对有发言权,原本从启东到南通,不到公里的路要走三四个小时,年之后铁路、公路渐渐修好了,我们从南京回启东老家也就四五个小时。”二老的儿子开玩笑说,再也不用感受“身体被掏空”的滋味了。

现在每天都要视频

听到他的声音才心安

汤斌说,在芜湖管区做军医时,一年只能回启东两次,直到孩子5岁,一家人才真正在一起。“没有电话,全靠写信,一个月一两次,问问工作、聊聊生活,每封信我都留着,摊平整了收在一个纸盒里,但最后一次搬家时我不在家,被工人弄丢了。”想起保存了20多年的书信,汤斌止不住地遗憾。第一次听到汤斌说这些,陈玉英诧异地回头看了看,嘴上念叨着,“我都不知道你留了这么久,留着干吗呀,看着不难过吗?”陈玉英说,那时候都太年轻,经常在信里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好多误会。

汤斌在干休所获得的三等功奖章。

年,二人随军转移到南京,在大光路55平方米的营房里住了13年,年搬进了部队的经济适用房,一住就到了现在。“他还是要一个礼拜、一个月才回趟家,我们每天都要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不为说什么,电话接通了、听到他的声音,我的心就踏实了。”陈玉英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后者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爱胡思乱想,感觉生活离不开他了。

讲到这里,一直站在边上听故事的儿媳申静也透露了一个细节,“有次我婆婆出门没带手机,公公打她电话没有人接,就特别着急,找我、找我老公,一个个问,什么情况?你妈妈怎么不接电话!”在申静看来,公公婆婆的爱情很接地气,他们的通话里从来没有“我爱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这样的话,更多时候是日复一日的“你在干吗”,以及道不尽的家长里短。

“这么多年,爱这个字我们都没说过,我也一直相信,爱是放在心里的。”二位老人用40年的相濡以沫为年轻一代诠释了红宝石婚的不二秘诀:自牵手的那一天起,任凭时间如何造作,也绝对不要轻易放手。

爱南京·南京晨报见习记者周敏摄影报道

摄像:舒君

编辑:思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baolishi.com/cbjj/14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