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
当疫情阴霾不期而至,当担忧不安笼罩金陵,
他或是她,他们或是她们,
却在危难之时选择担当,在惶然之际选择坚定,
挺身而出,无问西东,迎风沐雨,斩棘披荆。
辜鸿铭曾说,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而这,源于中国人有着一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过着心灵生活的人。
于是,这一刻,
当爱心换回信心,当心灵安宁心灵,
白昼黑夜的交替更加从容,孤独喧哗的躁动弥于无形。
豪言壮语更多出自别人之口,
让人眼里进砖头的感动,却常常是那沙哑的回应和忙碌的身影。
这里也有埋怨,但这里没有退缩,这里也有眼泪,但这里不需要煽情。
之夏携手抗疫的南京城,我们致敬白衣天使,致敬基层社工,致敬城管民警……
红马甲的志愿者们,更是其中最亮丽的那道风景。
同心抗疫,有志竟成,感谢有你,南京有“零”。
志在战疫情愿以无私付
从7月20日禄口机场出现疫情,到8月19日南京全域转为低风险地区,再到8月25日连续13天无新增……疫情暴发到现在,已经一月有余,南京正在以最快最稳的速度逐渐恢复,这是无数“逆行者”靠前战“疫”、全城人民全力以赴的成果,其中就有一群可爱的志愿者,他们真诚奉献、迎难而上,承担了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
他们是活力有担当的青年、是“退伍不褪色”的老兵、是普通不平凡的你我身边人……志在战疫情,愿以无私付。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在疫情期间,在防控一线,奋战在你我身边的志愿者们的抗疫故事。
驱车两百公里送采样试管
来自享道出行南京分公司的网约车司机邱杰是万千志愿者中的一员,疫情期间,他曾单日驱车余公里,帮助运送核酸检测采样试管、标本,用实际行动为南京抗疫贡献志愿力量。
14岁的他制作“转码秘籍”
1.88米的个子,穿着绿马甲,跟着一群志愿者一起坐在鼓楼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大厅里,通过线上帮众多市民解决“黄码”转“绿码”的难题,这是14岁南京小伙子滕倍铎这个暑假做得别有意义的一件事。而疫情期间,一段在网络上热传的2分钟“转码秘籍”动画短视频,也是出自滕倍铎之手。
为居民拿药一天跑7家医院
封控小区的疫情防控牵扯大量人力,除下沉到一线的机关党员志愿者外,居民志愿者也是重要的服务力量,66岁的马维珍大姐便是其中一位。
“居民的电话从早上五点就有,一直到夜里,每天有几十个。”一周多时间里,医院为居民买救命药,有一次为给一位患癌居民拿药,她一天跑了7家医院,人热到不行;还有一次陪一位高烧儿童就医,医院陪了孩子和家人6小时。
战疫一线递交入党申请
“行动是最好的入党申请,担当是最真的诠释之举,恳请党组织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份情真意切的入党申请书来自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于上海。
“00后”说服奶奶当起志愿者
出生于1年的南京小伙子贺彦军,目前就读于苏州科技大学,即将升入大三。当疫情发生后,他第一个念头就是回来看看有什么是自己能为家里做的。
在家里待了几天后,贺彦军发现爸爸妈妈都太辛苦了。爸爸是玄武区红山街道工作人员,负责疫情防控的后勤调配,妈妈也是一名红山街道社区工作者,负责维持核酸采样点的秩序。“他们常常半夜回来,甚至有一天,我早上起来后,我爸才刚推开门进来。”就是早晨与爸爸的这个照面,让贺彦军深受触动,“我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战斗。”
家里的气氛一直都很民主,得知儿子有这个想法后,父母二人欣然同意,但没想到阻力来自于奶奶。在贺彦军的奶奶心里,已经满18周岁的孙子依然还是个孩子,还需要被照顾。儿子儿媳妇上“一线”虽然很辛苦,但也是工作职责的一部分。贺彦军便耐心地开导起奶奶。本科专业为生物学的贺彦军,与同龄人相比,对待病毒更多了一份理性。在贺彦军看来,只要自己防护得当,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就不会有危险。他把道理细致地讲给奶奶听,同时表示,“我和妈妈在同一个核酸采样点工作,您放心。”
在采样点,贺彦军主要负责为来核酸检测的群众扫描身份证、检查健康码等,并做好登记。在工作中,贺彦军说自己深深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辛苦与伟大。他说:“防护服一穿、口罩一戴就是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感觉确实很酸爽啊,但是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是这个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跟病毒赛跑、抢时间,这些都是我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经历和启示。”
这个夏天感谢您的全力以赴
●浦口区的一对老夫妻——老党员韩玉明夫妻,疫情期间主动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烧菜做饭。他们早上5点起来买菜,一直忙到晚上8点,每天供应份饭,为志愿者们做好后勤保障。
●69岁的汪辉瞒着家人当起了抗疫志愿者,在小区里巡逻、做疫情防控宣传等,“我干这个事情,很快乐很开心,很自豪。”
●今年已经79岁的居民高吉琴,是宁康苑社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平时大家都心疼她,脏活苦活累活都不让她干,可核酸检测筛查志愿服务,她说什么也要参加。“我们三次核酸检测的志愿服务我都参加了,还有门岗查健康码,我也参加了。我说,只要我能做的,书记你尽量安排我,你不安排,我反而会生气。”
●栖霞区宁康苑社区是南京较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之一。疫情发生后,原本应该和家人在外休假的社区居民张斌,7月23日得知社区招募抗疫志愿者,二话没说从青海包车赶回了南京。“开了36小时公里,我当时在青海的德尔哈,我们就想赶紧回来,我们小区这么多居民,尽微薄之力吧。”
●联系居民开展行程核查,忙到凌晨2点半;前两轮核酸检测,和同事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展开流调,一晚上打出上百通电话……抗疫刚开始时,对35岁的新亭社区事务中心副主任葛凯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缺觉,而且也因为此,葛凯竟有次在路上骑着车睡着了,一头撞上了护栏。此事后,出于安全和节约时间考虑,葛凯晚上主动留在单位值班,多日未回家。
●家住南京栖霞马群街道的田向红是一名听障人士,也是一名预备党员。疫情出现后,她第一时间和街道团工委取得联系,积极争取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多份居民的信息整理成电子档,从早上9点到晚上8点,第一天交给她的份名单的数据,一天之内录完了,震惊到我了。中间除了吃饭的时间,基本上都不休息,非常负责。”社区工作人员王庆说。
●19岁的青海小伙杨润杰在上海读大学,7月20日,他从上海坐火车回西宁老家,在火车上,认识了同在上海上学的两位老乡,23岁的高丰和19岁的白鸿强,三人决定结伴而行。但3个小伙阴差阳错到了南京禄口,不料刚住进酒店疫情就暴发了。于是,7月21日,杨润杰、高丰和白鸿强就前往禄口街道茅亭社区,主动报名当起了志愿者。
●河海大学MBA唐洋、马亮,石晶晶、吴幸、翟波、张帆、杨舒、魏博、陶涛、周莹等,他们积极参与核酸检测志愿者工作,组织盟员捐款和物资采购,一起顺利将只医用外科口罩、65只额温枪、只体温计、20箱酒精消毒液、瓶消毒凝胶、套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及时送达社区。
●此前受家乡特大暴雨的影响,郑州籍的马琪明还没来得及回去与亲人团聚,就遇上了疫情。他决定留在南京支援抗疫一线。“虽然我们干的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活儿,但我一点都不觉得枯燥。相反,我相信自己这颗螺丝钉也可以为南京防疫贡献力量。”说到此处,马琪明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
●疫情发生后,15岁的狄可馨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给她安排的工作是电话调查。要核查的人很多,忙的时候一人要打几百个电话,每个电话都问同样的问题,天天说得口干舌燥。“我体会到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生活,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件小事。”狄可馨说。
●7月23日,大厂街道居民许道俊看到了“幸福大厂Yi路同行志愿者联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baolishi.com/cbjj/14437.html